WFU

2017年7月16日 星期日

2017 骨鬆防治指引 part I:骨質疏鬆症怎麼診斷 ?

作者:陳俊宇醫師




我有骨質疏鬆嗎?


在門診常會有病人諮詢自己是否有骨質疏鬆症問題,甚至是已經發生了骨折才問:「醫師,我是不是因為骨質疏鬆才會造成骨折」。世界衛生組織則早已認定骨質疏鬆症是全球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疾病

骨質疏鬆症的比例隨著人口老化逐日漸增,而台灣的老年人口(年齡大於 65 歲)自 2013 年底突破 12%,人口老化之速度高居世界第二位,預估在 2025 年將達到 500 萬人。

依據 2005-2008 年國民營養調查報告指出 50 歲以上男女骨鬆症盛行率分別為 23.9%38.3%。也就是說 50 歲以上男性每 4 個就有 1 個罹患骨質疏鬆;女性每 2.5 個就有 1 個罹患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導致骨折



國民健康署的調查也顯示台灣髖部骨折發生率是亞洲區第一名,全世界第九名。髖部是跟骨質疏鬆有高度相關的骨折部位(另外還有前臂手腕及脊椎),一旦發生骨折便會大大影響病患的生活品質,甚至增加一年內死亡率。除此之外,延伸的家庭照護及社福長照問題也間接影響了一個國家的經濟生產力及社會成本。


什麼資訊才正確?


關於骨質疏鬆在網路上或各式報章媒體都有大量的資訊,到底民眾或有志於骨質疏鬆預防的醫師應該如何去得到正確且最新的資訊呢?國內其實有自 1997 年成立至今的『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一直致力於全面推動台灣骨鬆防治,更於 2009 年正式推出『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及指引』並定期更新。

新的『2017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及指引』於 2017 年 5 月更新,趁還熱騰騰的時候我打算分幾個部分將這個指引內容簡潔做個整理。



骨質疏鬆症的定義?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於 1994 公佈成年人骨質疏鬆症的定義為『一種因骨量減少或骨密度降低而使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的疾病,惡化的結果將導致骨骼脆弱,並使骨折的危險性明顯增高』。這是定義,一般來說望文生義都可以猜中七八成。


真正重要的是你的醫師怎麼診斷你有骨質疏鬆症:


1. 低創傷性骨折(low traumatic fracture):低能量傷害就造成骨折

此骨折部位以前臂手腕、髖部或脊柱壓迫性骨折較為常見

2. 依據骨密度 T 值(T-score)小於或等於 -2.5 來判定

骨密度之測定,以中軸型的雙能量 X 光吸收儀(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EXA)為標準檢查,應測量腰椎或髖骨,兩者都做更好, 若兩處都因骨折而不能測定時,則可用非慣用手前臂橈骨 1/3 處之測定取代。

至於定量超音波骨密儀器或其它周邊骨密度測定儀,也就是常見在廟口廣場免費幫民眾做骨質篩檢的那種機器,在目前只適合做初步篩檢的工具,若有異常還是以上述 DEXA 施行髖骨或腰椎檢查來進一步確認。

當骨密度所計算出的 T 值大於或等於 -1.0 時為正常骨量,當 T 值介於 -1.0 及 -2.5 之間為骨質缺乏 (osteopenia),亦稱之為低骨量或低骨密

3. 有任何一節脊椎椎體高度變形超過 20%時,即使骨密度 T 值大於 -2.5 仍是骨質疏鬆症 



延伸閱讀


2015 美國骨科醫學會建議的老年髖部骨折治療指引

周末入院的老年髋部骨折死亡率較高?

鋼板固定手腕骨折|長者可局部麻醉